近几年,网络上常常出现“职业危机论”,主要是数字化、智能化带来了就业需求的变化,使个人职业稳定性受到挑战。
就以上话题,钧问咨询顾问团队结合十多年来服务各行各业的经验,进行了分析;研究就业市场发展趋势,把握未来变化规律。
一、长期看,各行业就业人数趋于均衡,现代服务业的就业需求持续增长。
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,带来各行各业劳动力人数日趋均衡分布,农业产业就业人数下降,服务业占比持续增高,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会出现分化,但总体呈现稳中有降。
现代服务业中,技术密集型行业(如软件、通信等行业)就业人数的占比总体不高,而各类专业知识服务(如金融、教育、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等)的就业人数占比不断提升。
我们以美国就业市场100多年的发展趋势作为参考,可以看到上述趋势明显。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中,主要集中在贸易业、制造业、矿业、教育、商业服务等,农业、通讯行业就业人数较少。服务业中,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贸易行业、运输业等,就业人数排在前列。
二、短期看,不同产业GDP的比重,与就业人口占比分布,存在不平衡。
2021年GDP为约为114万亿元,其中,第一产业约8万亿元,第二产业约45万亿元,第三产业约61万亿元。
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,202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,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22.9%;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.1%;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8%。
农业人口在就业市场占比22.9%,而GDP占比不到8%,显示农业人口人均GDP较低。
由此可见,中国就业市场还处于市场演变的中期,并呈现以下特点:
首先,因为农业人口占比过大,而农业的总产值较低,所以农业人口中的就业群体“农民工”会往城市转移,但很难参与知识型工作,比如科技公司、软件公司、金融公司等,所以只能进入传统服务业,那么就会导致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加剧。同时,随着智能设备和服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,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技能型为主的传统服务(厨师、家政服务等)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。
其次,智能制造的推进,会减少第二产业中流水线工人的需求,农民工进入制造业的机会也会减少。与此同时,催生了第二产业当中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工作岗位的需求,比如人工智能、自动控制等岗位。
第三,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,伴随着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的出现,将会延长就业市场均衡化的进程,就业需求将“此起彼伏”。
第四,现代服务业中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为1.7%;金融业就业人口占比为1.5%;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占比为1.3%。(根据《中国人口普查年鉴-2020》显示)。未来,社会服务中的艺术创作、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工作岗位的需求将会增长。
三、中长期看,人工智能、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,成为“高收入焦点”行业。
从就业数据看,清华和浙大等一流高校毕业生聚集的软件信息、技术、教育等行业,是目前高收入的行业。见下图、表
清华大学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摘录
浙江大学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摘录
由于人工智能和现代服务业“双重叠加”增长的作用,推动了相关行业GDP的快速增长。由于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,就业岗位数量少;而行业人均GDP较高,平均收入高,行业吸引力强,求职者众多,只有顶尖学子才能加入“大厂”,更加推高了行业整体收入水平。
根据GDP排名,第一产业农业的占比不到8%,但就业人口比例占五分之一,导致收入水平处于低位。
制造业中,除垄断行业外,智能制造相关的机器人、智能装备制造等行业收入水平将显著增长。
传统服务业中,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作业岗位,例如老人的生活照料、医护、检修服务等,就业者的收入也将会有显著增长。
汇总上述分析,我们得到以下结论:
1、长期看,就业人口分布将逐渐走向均衡,农业就业人口下降和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长,是未来就业市场变化的主要趋势。
2、知识服务业的就业需求和收入将同步提升。未来,具有技术密集、知识密集和人工智能等增长潜力的行业,就业人口需求增长,但存在结构性就业需求失衡,主要表现为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服务价值增长,而传统行业中的机械加工、土建等专业知识价值相对下滑。
3、农业相关的技术和知识服务领域就业收入的增长空间巨大。由于现代服务业壁垒和目前传统服务业消费降级、制造业人工智能取代操作岗位进程加快,都会制约农业人口就业转移的空间,导致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进程放缓。而农业相关的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,特别是与农民小规模种植、养殖有关的农化行业、基因育种、兽药等行业却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,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也将持续保持高位。
4、灵活就业中的一部分职业,将异军突起(直播带货等)。传统商业正在被新的消费方式改造,加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,导致产业技术和商业运作模式不断重构,不断带来新的就业机会,例如滴滴专车、快递员等新兴职业将层出不穷,进而衍生出更多的“灵活就业”。
总之,就业市场的持续“动荡”变化,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常态,保持学习,时刻准备职业“转身”,是职业人需要面对的长期挑战。